一核雕天下,
妙刻日月圓。
欲香須碎骨,
萬木最無言。
這首詩描寫的是定州國寶之一核雕,核雕之美精妙絕倫,年代源源流長,身價歷來不菲。核桃雕刻是核桃文化中的奇葩,雕刻師巧借自然,揣形摩象,以巧妙的構圖和精湛的微雕工藝,使山水蟲魚,人物典故栩栩躍于方寸殼面之上,毫厘之間。似水如花,如龍似鳳,看似山川猶如走獸;如羅漢疊坐,又似蒼鷹展翅。說是百鳥朝鳳,恰如鴛鴦戲水。若把玩經久歲月流長,其聲如牙如玉,其顏紅潤細膩,如夜明珠般晶瑩剔透。斑駁的紋理真是鬼斧神工。多俱今人的藝術欣賞眼光,又渾與自然之一體,是收藏愛好者首選之物 。
自盤古開天地以來,雕刻文化作為一種記憶符號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,甲骨文、竹簡、石雕、木雕、玉雕、牙雕等,包括核雕藝術,共同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。
核桃文化起源于漢隋,盛行于明清。傳說東漢時王莽追趕劉秀至盧奴(今定州),從雞鳴臺、留宿村追至唐河西岸小奇連村,浪花濤濤的大河擋住了去路,情急之中,劉秀爬到了岸邊一棵高大茂密的核桃樹上,躲過了王莽的追兵,為感謝核桃樹的救命之恩,劉秀賦詩稱贊核桃:“春華秋實蔽綠蔭,根皮枝葉入杏林,內柔外剛撐鐵骨,十丈跌落與他人”。
明清兩朝,玩核桃達到鼎盛時期。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僅做木匠活,而且還親自操刀雕刻核桃。故有“玩核桃遺忘國事,朱由校御案操刀”的野史流傳于民間。清朝乾隆皇帝不僅是把玩核桃的高手,還是鑒賞核桃的大家,曾賦詩贊美麻核桃?!罢粕闲赵?,時光欲倒流,周身氣血涌,何年是白頭”。如今臺灣故宮博物館仍藏有幾對乾隆把玩過的核桃、雕刻核桃及收藏核桃的百寶箱對外展出,令參觀者贊嘆不已。到了清末,宮內玩賞核桃之風更甚。手中有一對好的核桃竟成了當時身份,身價及品位的象征。當時京城坊間流傳:”貝勒手上有三寶:扳指,核桃,籠中鳥?!泵糠昊噬匣蚧屎蟮纳?,大臣們會將挑選出的精品核桃作為祝壽賀禮供奉,揉手核桃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。清朝皇宮內曾傳養太監尋找麻核桃,為了尋找一對品相好的核桃,可謂費盡心機。宮內揉核桃之風,自然也影響到了社會。民間將人分幾類,將把玩核桃者排在首位,即:文人玩核桃,武人轉鐵球,富人揣葫蘆,閑人去遛狗(指當時的風俗)。時至今日,天津人仍把揉手核桃稱為“文玩核桃”。
麻核桃來自高山大川,天哺之物,自然之精華。擁淳樸典雅之色,以安祥恬淡百態之容。躋身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,贏得了海內外人士的鐘愛。麻核桃的古樸與淳厚,不媚不俗,與文人的氣質十分相近。文人玩核桃視為“雅趣”,參與其事者視為“風雅之舉”。如獅子頭之贊譽,“溫潤如君子,敦厚似賢士,矮短亦侏儒,脫塵是納子”。公子帽之贊譽:“風流如詞客,飄逸如仙子,清瘦似道骨,飄灑真少年 。如官帽之譽:“浩氣如丈夫,廉潔自高士”。再如雞心之美:“麗嫻亦佳人,珠光欺寶玉”。
核桃雕刻,就是利用山核桃的紋路多、凸起高、棱條寬、色澤重的特點,隨行就勢,運刀自如,鏤浮皆易。明末清初核雕藝術進入皇宮和官宦之家,受到皇帝、后妃及達官顯貴們的賞識,核雕作品身價倍增。當時涌現出一大批核雕藝人,明末筆記作家魏學洢的《核舟記》就記述了核雕奇人王叔遠創作的《東坡泛赤壁》,在長不足一寸,寬不足二分的橄欖核上雕出了五個人物,八扇窗子,篷、槳、爐、水壺、書卷、念珠各一件,對聯、題名,連同印章篆文共34個字,可謂核雕史上一大奇觀。
明朝時,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,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制作卻搞得生機勃勃,富于創造性,核雕作為其中一個重要門類,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,被人稱作是“微雕神技,藝術奇葩”。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,小巧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,出現了“凡文人必手持折扇,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墜”的盛況,核雕成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。風氣傳到京城,核雕憑其精妙、典雅的清高雅逸之態,受到達官貴人們的熱烈追捧,它們要么編織絳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,搖之有“嗑嗑”聲悅耳盡興;要么或沉思或散步時把玩于指掌,揉摩有松爽之愉。
在幾百年的傳承發展中,核雕逐漸形成兩大派別,有了南北之分,蘇州、上海、福建、廣州、湖北等地稱為“南工”,濰坊、廊坊、天津、西安等地稱為“北工”。但南北兩派的核雕工藝并不存在優劣差異,只是在材料使用、加工工藝、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上有所不同。南派在濃厚傳統藝術的熏陶下,作品精細入微,細膩優雅,技法純熟,將南方婉約雋秀的山水人情表現得淋漓盡致;北方則更傾向于傳統手工作坊式生產,精琢細磨,神韻豪放,多能展示出作品濃厚的個人風格,其代表人物是津門李元龍先生。
河北德勝農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河北省重點龍頭企業,在唐河岸邊建成面積500畝、數量近萬株的優質核雕原料產地——億核園。園中栽植著獅子頭、虎頭、官帽、雞心等在內的100多個麻核桃類型,年產麻核桃達200萬個,是國內擁有麻核桃種質資源最多的資源圃。
其時,有文贊麻核桃:麻核桃生自高山大川天哺之物,自然之精華,擁淳樸典雅之色,安詳恬淡之容,古樸淳厚,不媚不俗,近于人文,古人視之為雅趣,麻核桃自然紋理,天然的皺脊,巧奪天工,似水如華,如龍似鳳,靜若山川,形若走獸,如羅漢疊坐,又似蒼龍展翅,若把玩經九,其聲為牙似玉,其色紅潤細膩,晶瑩剔透,其紋似鬼斧神工,長期把玩既活動了筋骨、培養了耐性,又滋養心腦。有益于身心,又老少咸宜。
此舉同樣體現了東方人的生活哲學——漫不經心而又極認真,重在“品”,重在過程中的愉悅,不奢求結果。對生活不即不離,求回味悠長;不求烈,而求醇;講究方法、文化、品味。修哉、游哉,怡然自得、心曠神怡、淳厚質樸;
2008年,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的代表,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位于京畿腹地的定州,自古就有核雕技藝傳承,受追捧核雕風氣的影響,涌現出一大批技藝精湛的核雕藝人,他們融合南北兩派的風格,加上自己的創新,形成了獨特的定州風格——象形雕。憑借優質的種質資源,定州核雕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。河北德勝農林科技集團公司工藝美術師們依托“億核園”平臺,組建核桃雕刻培訓班,致力于雕刻藝術人才的發現、培養,并開辦系列美術雕刻講座,聘請河北美院教授和國家、省級美工大師傳授雕刻藝術,做大做強定州核雕文化產業。目前,定州已有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師(核雕類)二十多人,整體提升了核雕產業發展的實力與水平。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,無論浮雕、圓雕、透雕、鑲嵌均以“精、細、奇、巧”取勝,呈現出獨特的南北兼容特征。精、細,體現在核雕作品工藝細微,點睛之處既細如針尖,又形象生動??虅澋牧_漢等人物刀法簡潔,形神兼備,即使將其放大數十倍,仍栩栩如生。奇、巧,體現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奪天工之神韻,如核龍,不僅能在毫厘之間將龍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,而且布局有序,盤旋矯夭,動感十足,宛如真龍,令人拍案稱奇。不僅品種更加豐富,花色也更加多彩,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。一是珠串式,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,表現形式多為十八羅漢頭像、瑞禽祥獸、群仙聚會等;二是墜件式,即以單粒核雕為主,配以紅線,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,也可掛在衣服、折扇上,墜件表現形式豐富,人物有仕女、觀音等,還有花鳥、龍鳳、山水植物等;三是擺件式,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,供人玩賞。
從題材內容分成多個系列,吉祥如意系列,如十二生肖、避邪神獸等;神仙人物系列,如十八羅漢、觀音、彌勒佛等;民間民俗故事系列,如鐘馗戲五鬼、一葉菩提、桃園三結義等;山水園林系列,如山水風景、古典園林等。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,年輕的核雕藝人們還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、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,似乎要將世事萬物、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,例如核雕《中國夢》、《一帶一路》等,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,曾多次到國家、省市參展、獲獎。
這是一件核雕精品“萬佛朝宗”,諸佛或拈花微笑,或心生歡喜,或表情悲憫,神態各異,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產品創意金獎,
這是另一件核雕精品“西游記”,唐僧師徒四人各具面目,白龍馬惟妙惟肖,榮獲“2013年琢藝杯文玩雕刻藝術品大賽”銅獎、
這一件“八駿圖”,八匹駿馬,各具神態,好像就要撒開四蹄絕塵而去,榮獲“2013年琢藝杯文玩雕刻藝術品大賽”銅獎。
在全省核桃品牌節上,我市多次榮獲“一縣一品”稱號,在中國(廊坊)農產品交易會上,更是摘得金獎。
在第一界全國農產品創新創意大賽中,榮獲金獎。
在中國,核桃雕刻文化是與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。核桃就其構造而言,不但有美學意義,更有深刻的文化內涵。成熟的核桃果實堅硬而接近圓形,一身鐵甲,滿臉滄桑,乍看老態龍鐘,渾身皺紋,算不上是好看,但他雖不夠美麗光潔,卻擁有棱角分明的性格。別看他外表凹凸不平,可是當你仔細審視他時,你會發現,這經緯交織的表面又何嘗不是一種天然的雕刻藝術!這恰巧與古人崇尚的天然去雕飾的道法自然不謀而合!核桃精巧復雜的內部結構令人嘆為觀止。麻核桃的內部就有數十套蜂窩式的小房間,布局幽深曲折。核仁居于各室之內而又彼此連為一體,可謂分局而不分家,這又突出了中國的和合文化。
“一陰一陽生成掌中乾坤,淺淺溝壑摩蕩隱隱風雷。吐故納新,丹田氣沉。舉手投足盡顯中國神韻。邁虎步,舒鶴形,山水怡情養精神,小小麻藝樂無限,清茶淡酒度晨昏。一榮一枯雕成掌中奇珍,細細指紋輕拈紫檀輪轉,感情線里,追問緣分,幾世修來知己肌膚相親。轉朱閣,簾輕分,紅燭影里共聽琴,聽到會心微笑,窗前梅花正銷魂”。這或許是核雕藝人對麻核桃最鐘情的一份愛了!
就像一塊美玉,與人有緣,核雕與人也是緣份。如果你看好了一件核雕,總會愛不釋手,日久生情,輕易不肯離身,閑時還要常常把玩,久而久之,核雕就會越來越溫潤和富有光澤,充滿生機與靈性。這就是一顆普通的核雕,在人賦予其真心溫情后給主人最好的感應和回饋。
核雕成為家庭和陸的象征。家中有一對麻核桃或核雕,歷經幾代人的傳承,是幾代人的握手,是家風的傳承。清未民初,定州大戶人家的女兒出嫁,父母必送一對雕刻五毒的核桃,寓意五毒不侵,可以避邪驅毒。在當今的婚禮上,我們有時也會見到女方父母送女兒雕刻核桃。
核雕還成為現代都市人的一個理想精神意境的載體。核雕所塑意境萬千,山水、人物,園林等等,世間百態盡在其中。對不能遠行,亦不能離開鋼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人來說,若能有幾枚自己喜歡的核雕佳作置于辦公桌或書房,工作間隙觀想遐思,亦不失為一種風雅享受。
核雕藝術作品浸潤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,在賞玩核雕作品的過程中,還會體驗到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,從而提升自身的情趣和品位。在把玩過程中,人們利用核桃的尖刺,凸起和棱角,采取揉,搓,壓,扎,捏,蹭,滾等技法運動雙手,壓扎掌上穴位,刺激手上反應區,達到舒脈通絡,活血化瘀,強身健體的效果。因核桃皮厚質堅,經過手的長期揉搓,汗液的浸潤,油脂的滲透,時間的打磨,最后成為一件亮里透紅,紅中透明,不是瑪瑙勝似瑪瑙的自然藝術精品。
古中山,新定州,步入新時代,文化、旅游市場日漸興盛,定州核雕也再一次進入公眾視野,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。